看了《阿凡达》。按照我的标准,它只能算一部好看的电影,还算不上一部好电影。
我对好电影的定义是,不靠3D眼镜,不靠大屏幕,哪怕用手机屏幕,模糊画质,极慢网速,也能吸引人看完的电影。
好看的电影看一遍就够了,好电影则值得反复看。
看《第六感》会让你从椅子上跳起来,看《肖申克》会让你在大雨中跑起来,看《艾薇塔》会让你在黑夜里唱起来,看《阿凡达》只会让你在凌晨四点半排队的长龙中排起来。
有人问我怎么评价阿凡达?我说八十年代有一本刊物《青年一代》,略黄,里面讲到一对恋人,男的非非想入,写了一张条子“今夜我能跟你在一起吗?”。女的回给他一封信:“等待新婚之夜那神圣时刻吧”。三年后“神圣之夜”来临,男稍战而屈,女负痛而冷。任何过高期待,多半这种结局。
我问美国的朋友,他们说很容易就买到了《阿凡达》的票,我问巴黎的朋友,她说那里都没人讨论这部电影。《阿凡达》何以在中国一票难求,成为一个公众事件?
有人说,这与片子的高科技含量有关,《阿凡达》的3D特效,足以把世界上的电影分成两种:《阿凡达》之前的电影;《阿凡达》及以后的电影。
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被追捧,跟它反映的拆迁主题有关。
我承认,这部片子的视觉效果确实很震撼,它的主题在普世意义上讲也很革命。革命的正当性,抵抗的正义性,以有限暴力对抗无度暴力的合法性,即使在西方主流社会和主流电影中,从来没有被否定。倒是革命最频繁也很需要革命的地方,智识阶层都在喊着告别革命。
但这不是《阿凡达》异常火爆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蜗居都奢侈,只能蚁居的时代,多少人能有被拆迁的荣幸?这部电影的热闹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自2009年年末开始,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控制收紧,文化产业进入严重衰退期,。广电总局连续使出杀威棒,工信部干掉了一个个网站,一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当商官和官商联袂携手,关上门又堵上窗,毁坏私人领域,压缩公共领域。当电影院被《三枪》这种艳俗的烂片所占领,当电视上响起声声破盘价和亚克西,当网站一个个被连根拔起,当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品极度缺失。人们必须寻找替代品。
《阿凡达》来得正是时候,人们纷纷用脚投票,涌向影院,排起长龙,在170分钟微光照耀下,稍微透口气,与文明稍微接一下轨,这分明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抗议。
《阿凡达》越火爆,说明文化思想越冰冷,这就是如铁一般沉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