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受牟森的朋友的建议,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当用的地方,不再折腾新闻双日报了。
2、希望利用假期这段时间,思考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写作?
3、与在译林出版社工作的张远帆兄第一次见面,愉快地谈了6个多小时。从他那里学到了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他每次新书买来,都会狼吞虎咽一口气读完,以后在慢慢品味咀嚼。这个办法,可以治疗我的买书不读症。
4、今日去书店,购得如下图书:
《美苏冷战的一次极限–加勒比海导弹危机》、
《样板戏史记》、
《消失的搭车者》、
史景迁《皇帝与秀才》(这已经是第三次买同一本书,送朋友一册,失踪一册)
反应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进军》、
《亚当斯密在北京》、
《从尤利西斯到布卢姆》、
萨伊德新作《报道伊斯兰》、
查韦斯送给奥巴马的《拉丁美洲-切开的血管》。
5、我准备用远帆的办法,把他们全都消灭光。会记录一些零星的笔记。
6、让心思沉静,把读书、写字、做事三者的关系理清楚。然后,设定目标,不乱节奏。
7、看来还得要思考很久。
我一看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写作,就想起George Orwell写的一篇essay,Why I Write.好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来看看。网上可以搜得到的。
[…] 读王佩《读书与思考》,做以下思考: 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当用的地方。 […]
新闻新闻双日报很好,可惜不搞了。
皇帝与秀才,弄来看看。
刚开看双日报就要改版了,小遗憾
朋友的朋友说话还蛮有效的。即便一直在看这里,也觉得双日报要耗费好多时间和精力体力呢。。节日快乐。
It`s great, thank you !!
弄个双日报很折腾吗?反正我觉得还挺好的
我还一直等着看您的双日报,谁知道你不弄了
好的书可以一次买两本,以便送一本给喜欢的人看
王老师,能在读完《报道伊斯兰》后写一些你的思考么,关于萨伊德的,或关于他的书的?
我个人对萨伊德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他的“对位”式的人生。因为我似乎也一直处在这种生活状态中:我是穆斯林,但我不是回族、维族,而是汉族。在中国,这种奇怪的身份让我始终处在汉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边缘地带,始终处在矛盾甚至有时是对立中。
记得第一次听巴赫的”赋格的艺术“我就着了迷,但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直到读了萨伊德对自己的概括——”对位“,才恍然大悟。我很想在自己的生活中只有一个主旋律,清清楚楚,简简单单。可是,”赋格“已经奏响,我再也停不下来了,只能将两个旋律尽力糅在一起。但我不是巴赫,也不是萨伊德,所以常常无所适从,混乱而杂音不断。
记得你前面有一篇叫《我生活在别处》,里面写道:“我在这里,但并不生活在这里”,“我在这片土地上自我放逐,我生活在别处。”我不知道是否也可以用“对位”来描述你的生活状态呢?你也曾喜欢古典音乐,我想你对“对位法”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很想知道你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思考,很想知道你在这种生活状态中如何平衡自己的心。
谢谢!
很少来你家串门子:一是“路远”,二是“难找”,三是“表叔不认的洋字”
双日报很好啊。不过哪只是对某些读者吧。
早就想说说你这个新闻双日报了,还没来得及,已有人提了。。
我从开始看书一直是先看个全书大概,再一遍一遍看.有次是边看边做摘抄,一遍下来不怎么想再读了.先吃了个半饱剩下的吃不吃都行了.最悲哀的是那本书是<>.前几天坐火车恢复了,一晚上把<>看完了,以后慢慢消化.
嗯。。。我写作的原因是,我觉得日子过去了,记忆消逝了,很可惜。如果能用一种方法,把自己的生活,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别人的生活记录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我来说,文字是最好的工具。
双日报对读者来说很好,在你而言可能锻炼出来的技能缺少现实应用。
来的早不如来的巧,欢迎改变,还是以前的风格好,最近都不舍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