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词。大词是用来吓唬听众的。近年来,央视足球解说员喜欢用一个词“阅读比赛”、“阅读比赛的能力”,什么阅读啊,不就是“观察”嘛。但是说阅读,显得很专业很高深。
2、郭绍虞说汉语一大特点是弹性。词随境变,例如《红楼梦》中“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即要牌。”一个“猴”字,把抱住缠绕不放的耍赖状表现得淋漓尽致,词性的划分在这里无效。
3、郭绍虞说:“我只觉得文辞中间每字每词,都可精密地分别其词性,乃是后起的事,而施于古籍则或不尽然。”
4、汉语是多么灵动的语言,与从句林立的英语相比,别有一番魅力。请看《红楼梦》中的句子:“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一个刘姥姥,胜过八个龙应台。
5、各位双语大师,请试着把这句话翻译成英语。看看英语有多罗嗦,汉语有多灵动。“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直吊睛白额虎来。”(《水浒传》第43回)
6、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写到:“汉语口语里特多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小句是基本单位。”
7、郭绍虞认为,汉语是一种很讲究音乐性的语言,因此汉语句子组织除了考虑语法结构,还注重音节上的平稳规律。所谓“偶语易安,奇字难适。”
8、这个句子,体现了汉语的音乐性,读起来轻快利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红楼梦》第65回)
9、汉语,很多时候不需要交代主语,大家也能看明白。下面这句话翻译成英语试试。“他有个女儿,在郊区上班,已经打电话去了,下午就能赶到。”
有一位网友@QingFengLiuYun:回答说:
“口语很多时候都不需要交待主语。把这对话直接放CSI里一点问题没有,死一老头,he got a girl, working in suburb. Called already, gotta get here this afternoon。”
10、汉语词性灵活的一例。《林海雪原》中的一句话:栾平唯恐露了馅,一连几个“他”“他”,“他”不出个所以然。
“我一听,慌忙上前果断地阻止了佩兄购买《四季》的行为。我向他解释:对于某些人来说侯麦是没有烂片的,如果你觉得侯麦的电影某部是烂的话,那他的电影真的每部大概都是烂的……”
“Spring has sprung”这个麻烦翻译成中文
“blah blah blah 某某某句翻成中文看看..”
Sensational.
his daughter working out-town ,call over,meet she in the afternoon [chinglish]
但不可否认,汉语总是门不好听的语言,音乐性也只是就中文发音自己而言。缺乏语句成分也可成立说明本质上结构性和逻辑性的残缺,这对于语言来说是致命伤,而不是什么优点吧。
“我一听,慌忙上前果断地阻止了佩兄购买《四季》的行为。我向他解释:对于某些人来说侯麦是没有烂片的,如果你觉得侯麦的电影某部是烂的话,那他的电影真的每部大概都是烂的……”
笑死我了,那是必然的。
猴的这种用法北方很常见,尤其是东北。
比如,妈妈对儿子说:”乖儿子,别猴在妈身上,下地自个儿走吧”,这是很常见的口语。
要说语言的形象话,东北话非常鲜明。
呃……红楼梦里选的那几个句子确实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最后一个译成英文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啊……
觉得汉语美,因为是母语,抛开种族文化背景就很难说美在哪里了。
相比之下汉字更美,但只是书法家写的字美,一般人写出来搞不好是鬼画符的样子。
央视足球解说员还喜欢说的一个大词“速率”
“踢球的速率,出脚的速率,球的速率”
看,这就是文科生摆弄理科词汇的后果
@原来你是影盲
你也不能因为人家不喜欢谁的作品就说人是影盲吧
好玩,忍不住翻最后一个试试,基本不怎么雅:
He has a daughter working out-town, who will be here in the afternoon given the phone call.
周末,王佩老师来南京,我有幸陪同他去了小毛的店。佩兄收获无数越战题材的资料。间或顺手拿起一套侯麦的《四季》,说看我有过三星推荐,怎么也得看看。起初我在一旁也没在意。却听佩兄无意说道:前几天我看了两部侯麦的烂片,一开场就是个女的不停说法语……我一听,慌忙上前果断地阻止了佩兄购买《四季》的行为。我向他解释:对于某些人来说侯麦是没有烂片的,如果你觉得侯麦的电影某部是烂的话,那他的电影真的每部大概都是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