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纳税人我想问问“清史工程”现在怎么样了

中国自古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后一朝代要为前朝修史。按照这一惯例,民国时整理了《清史稿》,但没有修成一部完整的清史。

2003年左右,在人民大学戴逸等人呼吁下,在前核心首肯下,我国启动了“清史工程”,准备好好地为清代修一部历史。

这一工程听起来非常荒诞,既然要好好地修第25史,取代《清史稿》,那么就要遵守24史的传统。而上国自1949年以来,已经不但历史观颠三倒四,连史实也混淆不清了。新编清史,我特好奇以下几点:

1、是沿用文言文,还是使用白话文?如果在24史后,附上一部白话文史书,简直辱没他先人板板。那还不如直接宣布24史寿终正寝,从本朝起历史终结了呢。如果有文言文,现在有几个能写文言文,难道要急召东东枪老师入馆吗?

2、是保留24史的体例,还是新创体例?中国传统史书自成体例,有纪、志、表、传等基本内容。如果不以帝王为中心,那整个史书体系都要改造,跟24史又没关系了。如果沿用旧历,怎样站在道光皇帝的立场上来说太平天国呢?

3、是堆积史料,还是删繁就简?中国古代修史,有个上乘的标准,叫“文减事增”,意思是说,字数少了,但记述的历史反而更详尽了。由于清史的档案资料繁多,加上这些年中国人一直有好大喜功的毛病,可以肯定这部清史比24史加起来的规模还要大。刚才搜了一下,发现,果然新清史的体量按计划有3000万字。这种破史修出来,是给人贡的,不是给人看的。

4、清史已经修了5、6年了,现在进展如何?怎么没有人出来告诉我们一声。现在见诸媒体的零星报道,都是成果斐然之类的空话,我们需要知道项目的详细进度。以前,一部史书修出来,都要献给皇帝,现在没皇上了,至少要对我们纳税人有个交代吧。

基于以上原因,我对“清史工程”不抱希望。

Loading

Tags: ,

4 Responses to “作为一个纳税人我想问问“清史工程”现在怎么样了”

  1. zgcxws says:

    楼上。在那里有写字楼是因为和人大学校近的缘故。人大校内也有部分办公室,东城区也有办公室。你莫要以偏概全。

    对于楼主。你没有看到不代表没有消息。请你不要对于这种学术活动抱着能够在几个所谓的门户网站看到的信心。请你到有关的学术网站去看。体例什么的早就确定了,已经发表过数篇体例调查报告。所谓的“堆积史料”是必须的一个步骤。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前不是也编了《长编》吗?据我所知,目前已经开始裁剪史料了。而且,清史所已经出版了不少相关的其它探究成果,这写你一搜便知。只不过,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清史》确实还没有出来。楼主,人大当初做《清史编年》的时候用了20年,现在做出一个大家都想做好的《清史》,5、6年算长吗?

  2. 老熊 says:

    神州数码大厦楼下几层,就是清史编委会,单看租那几层写字楼,就知道没希望

  3. 小夕 says:

    作为一个杭州的纳税人,关心一下宋文化工程吧~

  4. betell says:

    不装B会死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