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介绍亨廷顿最透彻的短文

【按】林博文这篇短文,用区区千把字,就把亨廷顿(台湾翻译成杭廷顿)的思想主旨说得简明透彻,学习和菜头,好文则毫不犹豫转载之,既可以增加点击量,也可以为各位网友们提供“增值服务”。

杭廷顿与文明冲突论

作者:林博文(原载:2008-12-31 中国时报 )

在以色列空军狂炸迦萨走廊巴勒斯坦哈玛斯基地之际,很自然地想到在耶诞前夕去世的美国政治学大师山缪尔.杭廷顿(Samuel Huntington)。享年八十一岁的杭廷顿,于一九九三年在《外交事务》发表轰动一时的〈文明的冲突?〉论文;三年后加以扩充加料成书,书名就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已被译成三十九种文字,风行全球知识界,也使杭廷顿成为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争议性的当代政治学者。

其实,杭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乃承袭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的观点,予以更深邃、更广泛的诠释。刘易斯是英国人,在普林斯顿大学教了三十多年书,现已九十二岁,他和杭廷顿都属于「西方至上主义者」(或「白人至上主义者」),在外交政策上也都是鹰派。杭廷顿表示,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不同文明之间(或内部)的争斗。

杭廷顿强调,由于受到现代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而拥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所界定的联盟,文明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因此,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

杭廷顿发表文明冲突论的文章和专书之后,肯定的声音和否定的浪潮充斥全球学界,蔚为二十世纪末期最热烈的一场学术、文化与政治论战,中国大陆学者卷入的程度远超过台湾和海外华人学者。绝大多数大陆学者对杭廷顿的理论持批判态度,他们不赞同杭氏把儒家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对立起来,亦不满杭氏认为儒家文明是对世界秩序的潜在威胁,更气愤杭氏预言中国的崛起将会导致世界文明的冲突。

杭廷顿的书是在一九九六年出版,五年后发生了九一一事件。在西方媒体、政客和一般人民的心中,九一一事件不就是伊斯兰文明以暴力挑战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例证吗?杭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亦因宾拉登的「杰作」而大出锋头。包括季辛吉在内的一批右翼和中间偏右学者及政论家,都把杭廷顿誉为创始「围堵」政策的外交学者乔治.肯楠以来的头号政治理论家。杭廷顿本人对他的文明冲突论获得血腥印证,极具学术上的满足感;但是,批评他的论著亦随之大量涌现,直至今天。 5 ]8

巴勒斯坦裔的名学者萨依德,眼看刘易斯和杭廷顿蓄意颠倒黑白,视伊斯兰如寇雠的论学态度,心中大为光火,于是在《国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痛斥文明的冲突乃是「无知的冲突」。萨依德说,杭廷顿是个意识形态空想家,一心要将「文明」与「认同」扭曲成已然定形、封闭的体系,「文明冲突」之说完全忽略了历史隐而不显的部分(如各种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增益与分享),只急于以荒谬可笑、狭隘简化的方式来凸显文明的斗争。

萨依德以及其他学者对文明冲突论最不满的是,杭廷顿在论述中所展现的西方文明优越感,以及其他文明皆「非我族类」的白人中心论。世人在谴责宾拉登所领导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之余,很少人会去探讨促成宾拉登采取暴力的原因,也很少人去探究美国霸权主义在阿拉伯世界的所作所为。就如同以色列数十年来和巴勒斯坦的武装冲突,除了文明、宗教和民族不同,亦含有领土、主权、生存之争,更有美国因素在里面。没有美国的大力撑腰,以色列早就不见了。今年刚好是以色列建国六十年,这是个可敬的犹太小国,但如没有美国每年花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养她」,再加上强大的「以色列游说团」坐镇华府,以色列也许已变成一个历史名词。

杭廷顿四年前出了一本《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痛骂拉丁裔(以墨西哥人为主)新移民,指责他们拒绝融入美国社会,企图分裂美国。这本立场偏颇的著作,一出版即遭到左右两派的夹击,有人批评杭廷顿是在鼓吹「新孤立主义者的民族主义」,因杭氏认为多元文化和全球化会危害美国的「核心文化」。所谓美国的核心文化,即指基督教、讲英语、欧洲传过来的文化与哲学,以及美国的政治与法律制度。

萨依德和杭廷顿是思想上的死对头,如今皆已作古。美国少了两位学术巨人,不只是美国的损失,全球文化界亦痛失两个有开创性的学者

Loading

Tags: ,

One Response to “一篇介绍亨廷顿最透彻的短文”

  1. 王夫之 says:

    亨廷顿就如同这文章中说的这么简单?我想还是多去读读他的著述再说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