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背叛记忆

原载《广州日报》

在一片红彤彤的以改革开放30周年为题材的图书中,宋军的这本《人民记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本书不会像凌志军、于光远等人的书那样被摆在书店里最显眼的位置,即使在豆瓣网上,评论更是寥寥无几。

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难得的沉静、宽厚的当代史笔记。作者一改当年在《中国可以说不》中见诸字里行间的激动与孤愤,忽然放下屠刀,抛却偏见,徐徐道来。在宋强的记叙里,你看不到偏狭的褒贬和一味的嘲弄,而是一种更加深沉和宽容的记录。

它汇集了宋强对中国当代史的理解和解读,从选择典型事件,到编年大事的整理,点点滴滴都渗透了作者的观念。这本书试图提醒我们这个擅长遗忘的民族,不要忘记群体记忆。

但群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相比,哪一个重要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显然最原因相信自己的记忆,因为集体很可能撒谎。

我是一个农民的后代,在乡野里长到16岁。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工人,那是城里人,跟农民处在两重天地。我小时候做梦都想去的一个地方,不是北京、济南,而是江西吉安。因为我的小伙伴王卫东的爸爸就在那里上班。上班,按我们家乡人的话说,叫”吃工资”。能吃上工资的人,都是人上人,吃不上工资的,都是庄稼汉。王卫东的爸爸是吃工资的,他们家有《少年科学》和《我们爱科学》杂志,还有一个微型电动机,他们家的家具散发着一种奇特的气息,那大概就是城里的味道吧。而我们家唯一的藏书是一套《列宁选集》,里面没有飞碟,也没有电动机,满纸都写着”革命”和”阶级”。小时候村里的规矩,农民的儿子对自己的父亲不能喊”爸爸”,只能叫”爹”,”爸爸”那是吃工资的人的专利。有一次我喊了,被村里一个伶牙俐齿的愚妇听见,挖苦道:”你爹要是吃一分钱的工资,你喊他’爸爸’也行。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叫’爹’吧。”

改革开放对我的父辈和我来说,所带来的命运的改变,并不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是重新打通了一条道路,一个人可以凭着个人的才能,改变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为此,我们不得不感谢那位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圆的老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一个三十年来否定另一个三十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没有那些理想主义的牺牲,没有那些悲壮的失败和不屈的尝试,我们还会在黑暗中摸索。虽然阿克顿在《剑桥近代史》中声称”历史是一种关于进步的科学”,但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引言中却说:”一切进步都没有它们看起来那么重要。”宋强对中国50年往事的记录,偏重的记忆是反而是前30年。史家并非官员, GDP并不是他们心中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

张荫麟说,小说与历史之所同者,表现有感情、有生命、有神采的境界。这本书记录了很多这种活灵活现的瞬间。例如,书中转述道:文革时期,贵州革委会主任叫李再含,当时造反派在食堂开饭前喊口号:”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之外,还要再加上一句:”李再含同志比较健康,比较健康!”还有吃蝌蚪避孕、收集硬币提炼金银等历史碎片,如果不是这本书提示,恐怕早被人们遗忘了。

Loading

Tags:

One Response to “永不背叛记忆”

  1. ZZ says:

    小时候村里的规矩,农民的儿子对自己的父亲不能喊”爸爸”,只能叫”爹”,”爸爸”那是吃工资的人的专利。

    啊原来是这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