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我知道什么呢?即便是要做一夜美国人的精英人士,即便是把儿女外汇都运到大洋彼岸的“裸官”,对美国的了解也不见得比我们村的傻二哥更多。傻二哥第一次进县城饭馆的包间里吃饭,进门就喊:“这是美国吗?”
为了更好的了解奥巴马,我需要更好的理解美国,这样才能消除极端,破除迷信。今天我到了杭州的学林书店,在国别史的专架上,搜罗了一批关于美国的书。我选书的标准是:只看外国作者,不看极端论调,我讨厌的人推荐的书一概不要,随便翻一页读不下去的也不要。
据此,一些书被我剔除。例如,有一本写给中学生的美国简史,虽然通俗晓畅,图文精美,但我一看布什夫妇推荐、朱学勤作序,顿时倒了胃口。还有一本控诉美国多么多么不好的书,语言极端,走的是柏杨的路子,也不要。最终选了十本书。(书单请看我在豆瓣网的豆列。)
我选的书,有历史书,有哲学,有政治,有学术论著,也有通俗读物。比如,《美国时间》是一本励志类的日历体的书,每天都讲一个关于美国梦的小故事。我看看今天讲的啥:
11月12日的小故事,讲的是约翰-迪尔。1830年代,他到了美国西部,看到那里的农民耕地,耕一会就停下来刮掉犁上粘土。原来,这些犁是针对东部的松土制造的,犁西部的土地不合适。他就发明了不粘土的犁,生意越做越大,最后开了工厂。他的名言是:“如果我生产的一只犁,不能体现我身上的最佳品质,那么我绝不会在上面打上我的名字。”
这样的小故事不说明什么,我舅舅做木匠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我记得他做一个凳子的时候,总是拆了又装,直到完美无暇。
如果美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那美国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
我看美国要完啊!我爱美国,我怕它完。(老舍对此句独有贡献!)
支持楼上
这个,也不是米国人才有,想想就在你这个城市,张小泉剪刀、王兴记扇子……眼前还有立钻铁皮枫斗晶。
要打上名字,确实是要有些勇气的,至少是想着要在民间记忆的历史上留一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