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November, 2008

迟到的音乐课

Sunday, November 30th, 2008

原载《广州日报》

听音乐

对于我这样的70后们来说,一提起古典音乐就有点羞愧。我们从小全部的音乐修养就是一些流行歌曲、迪斯科舞曲、还有零零星星的轻音乐。对于古典音乐不但缺少机会接触,即使接触了也听不懂。也曾有一段时间特别想补补课,但是一无好老师,二没好教材,渐渐地也就淡漠了。只有坐在宾馆的马桶上,才能偶尔听到头顶上响起莫扎特的小夜曲,不过随着 “哗啦”一声水响,这点可怜的古典音乐熏陶也中断了。原来不懂古典音乐也照样能过日子。

当这本大部头的《听音乐》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恨不得时光倒流30年。我小时买的最贵的一本书,是一本写给中小学生的音乐启蒙教材。看着蝌蚪一样的五线谱,我恨不能跳进家门前的池塘,把老青蛙都抓来给我当老师。想不到,如今老师就在眼前了。

《听音乐》是西方音乐欣赏的一本经典教材,至今已经7次再版,中文版是根据第6版翻译的。这本书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混沌问题搞明白。而复杂和混沌,是我们欣赏古典音乐遇到的最大的障碍。

为什么音乐需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们听什么就是什么,那些音乐本身会在他们头脑里做出解释。而年纪稍大就不行了,白纸已经被画满,不再接受未归类的东西,换句话说,需要从音乐听出意义。

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听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时候。那时得以在双卡录音机上,偷偷把语文老师的正版磁带翻录下来。当李德伦的指挥棒一挥,我仿佛一下子全听懂了,因为我一边听一边把音符还原成画面。我联想到我家门口的河,河岸上随风招摇的苜蓿,一个白衣少女款款向我走来……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我拉着这白衣少女的手跑啊跑啊,终于躲到了一个大树洞里,盼着暴风雨不要停不要停。但是终于雨过天晴,彩虹在天空浮现,我们一起唱起了感恩的旋律……如果贝多芬地下有知,知道我这样理解他的音乐,不知道会不会气得从国家大剧院爬出来。我就这样硬生生把一部《田园》听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而《听音乐》这本书告诉我们,音乐就是音乐,它其实跟画面感、跟故事性没有多少关系。想听懂音乐,没有捷径,最好就是把音乐的各个要素和各个流派一一解剖开来。这本书每一章节后,都附有音乐录音,为此英文版单独出售8张CD,售价150美元一套。而中文版显然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现实,一张DVD搞定,而且价格包含在书价之中。用句电视购物的台词来说,实在太超值了。

若干年前,我去听一场音乐会,身边一家三口对舞台上的乐器发生了兴趣。女的指着低音提琴说:”看看,人家的大提琴多高,有1米8吧。”男的说:”可不是,将来让咱孩子练这个算了,发大水还能当船使。”

看完《听音乐》,并不能保证你从此能够听懂古典音乐,但至少你不会在孩子面前闹这样的笑话。

Loading

还有人在看专栏吗

Sunday, November 30th, 2008

此刻,我在写专栏,在电脑前敲着键盘,一边查WORD里的字数,一边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多么想赶紧写完,约一二好友,到城西路边摊上,喝点夜老酒。可对于你,我的读者来说,你拿起这张报纸,正好翻到这个版面,你的目光停留在这个标题上,0.5秒钟之后,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处。我永远地失去了你!

天下的饭碗千千万,干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写专栏?

常言道: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对于靠写字为生的人来说,写专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个固定地方发表,有固定的稿费可拿;二是专栏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出书,可以一鱼两吃。

但是专栏确实不好写。会写杂文不一定写得了专栏,这是因为专栏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专栏往往定期发表在固定的版面,固定的位置,还有固定的栏目名,这些栏目名字还由谐音拼凑的成语组成。写专栏要有超强的抗压能力,还要有韧性。写专栏心里装着读者,不能只顾自己高兴,忘了展览是给谁看的。实际上一位澳大利亚专栏作家的话一语中的:”专栏是一种写给读者看的有交稿时限的杂文。”专栏要想吸引人看,就需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观点,有时候为了取悦读者,不得不出卖自己和朋友的隐私。

专栏作者最怕的就是没东西写,搜肠刮肚,抓耳挠腮。记得董桥讲过一件事,他早晨起来就发愁,对着天花板想今天的专栏怎么写。忽然听到收音机里播出一条新闻,香港内衣销量增长。董桥说:女人喜欢内衣,说明男人喜欢情趣,说明经济开始回暖。这是多棒的题材啊。于是当天的专栏解决了。不过不是所有的专栏作家都能憋出一篇好文章,美国专栏作家鲍勃-康斯丁在1973年的一天,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专栏,全文如下:

“今天我实在没什么可写的。”

像这样诚实的专栏作家实在不多见,更多的是以次充好,以旧充新,仓促上阵,潦草应付过去。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专栏越来越不好看。

专栏质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不专,内容不精。

我们看国外大报的专栏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专注于一个或几个擅长的领域,只谈自己知道的事。比如撰写《世界是平的》的弗兰克-里奇,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专门写百老汇剧评,他的评论可以决定一场演出的票房。进入90年代之后,他改写中东问题,进入21世纪,他专门写政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专栏作家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是专业、懂行,绝不僭越自己专属的领域。

然而,在中国却不是这样。我国盛产横跨多领域、全学科、全知全能的维基百科式专栏作者,即万能时评家。

我曾在一篇博文里写道:

在中国浩大的专栏作者队伍中,用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常识写评论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搜索引擎加偏见学派的传人,他们先预设观点,再筛选材料。他们可以洋洋洒洒写出一部立陶宛独立思想史,只要有人约稿,尽管动笔之前的24小时,还不知道波罗的海在地图上哪个位置。他们也可以滔滔不绝援引凯恩斯、弗里德曼、巴菲特、加菲猫来评述CPI,FPI,QFII,QDII,只要他们认为此刻不该噤声。他们忽而是物理学家、动物学家,忽而是社会学家、女权学家。根据需要,在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和法科生之间,自由变换角色。当然他们有几样”撒手锏”一直握在手中,”宪政”、”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自由”、”真相”是不能不提的,如果还能祭出几样”公民社会”、”公共空间”那简直就是完胜了,可以刊登在主流报纸上,并被各大门户广为转载。

大家看到这里,一定禁不住想问:”别光说别人,你最擅长什么?”我嘛,让我想想,让我想想,让我想想……谢天谢地,字数终于够了,咱们下回再分解吧。

Loading

做了一回山寨版奥巴马

Saturday, November 29th, 2008

三周之前,我答应叶子,为他们的公司做一次培训。讲点什么呢?技术我不懂,美术我不行,想来想去,问叶子能不能谈谈人生。叶子说可,但不要谈你的,结合奥巴马,谈谈科技改变生活吧。

我一激动答应下来。奥巴马当选,我看不惯一串人等上窜下跳、兴奋得像吕布刚认了新爹回来。但我也不想掩饰我对他的喜欢。如果说奥巴马代表了一点什么的话,那就是这个颓废的时代一股虎虎的生气,还有,这个老不正经的时代一股凛凛的正气。

为准备这次演示,我读了一些奥巴马的传记,发现除了他本人的自传《无畏的希望》、以及《奥巴马大传》之外,其余都是垃圾。在译言网上找了一些奥巴马活学活用互联网资料,又搜到了奥巴马在一些新潮站点上的老窝。看了一遍他自2004年以来主要演讲的视频,最后利用电驴下载了他胜选演讲的超清晰字幕版。利用OFFICE 2007所带的宽屏模板,做了一个花哨但内容挺简单的PPT,揣着这些东西,我开讲了。

名义上是我的讲座,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跟大家一起看视频。对于奥巴马,如果没有听见他的声音,看到他的表情,理解他演讲的脉络,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如此风靡。

奥巴马是个性格很能隐忍的孩子,难得的是他有一颗宽容的心。他的黑人父亲,在两岁就抛妻别子,另谋前程。奥巴马对此并非没有怨言。在他父亲节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的苦涩。但他没有把个人的苦痛归咎于他人,而是默默承担起自己的命运,用他的话说,用无畏的希望为自己打气,用独自行动来进行反击。

2008年,当他关系紧密的牧师赖特做了散布仇恨白人的布道后,奥巴马陷入困境。但他毫不慌乱,做了《更加完善搜联盟》的演讲。堪称反败为胜之经典。

在演讲中,他首先把伟光正的道理讲了一遍,并不惜用自己父亲的例子,来说明美国多么宽容,多么有希望。接着,他叙述跟赖特的关系,把自己撇清。然后,话锋一转,为白人对黑人的不喜欢找到了台阶,从而把种族歧视的阵营无限缩小。既然种族歧视的群体,事实上基本不存在,那么正好可以联合白人黑人,一起大批特批。批归批,奥巴马接下来,强调团结的重要,联盟的坚不可摧。最后,奥巴马祭出了自己最擅长的一招:举例子,讲个体。他讲了志愿者阿什丽的故事,以证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应去埋怨别人,而应该一个人开战,反击命运。演讲在众人的谅解和赞许中结束。

在我的演示最后,我特意挑选了奥巴马在教堂中进行的父亲节演讲,给大家讲解。之所以选择这一段,是因为这一段气氛最轻松,与观众的互动性最好,颇似拉家常。其中也没有谈论什么大道理,讲的就是家庭与责任。果然,这段放出后反响还不错,我的演示在轻松、温暖中迎来了尾声。

最后我总结到:平民出身奥巴马的童年坎坷,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乐观的精神、无畏的希望、宽容的胸襟,还有对科技的熟练运用。从奥巴马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最为重要的是学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实现我们的梦想不能以牺牲他人的梦想为代价。”

“一个强大的人,并不是把人推到的那个人,而是把人扶起的那个人。”

我的周末演示就在奥巴马宣传片《Yes we can》的RAP合唱中,愉悦地结束了。

尽管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尽管今天以放片为主,但能让大家对奥巴马有一点初步直观的了解,我想我大概也尽到了一个培训者的责任了。

Loading

奥巴马的SNS

Friday, November 28th, 2008

1、官方网站

Barack Obama and Joe Biden: The Change We Need

Barack Obama and Joe Biden: The Change We Need | Login to Your Account

barackobama.com – Traffic Details from Alexa

2、Myspace

MySpace.com – Barack Obama – 47 – Male – CHICAGO, Illinois – www.myspace.com/barackobama

MySpace.com – John McCain – 72 – Male – Phoenix, Arizona – www.myspace.com/johnmccain

3、Facebook

Facebook | Barack Obama

Facebook | John McCain

4、Youtube

YouTube – BarackObamadotcom的频道

5、Twitter

Twitter / BarackObama

6、相关文章

[读写网 – 译言版] 奥巴马的社会化媒体优势

Loading

今夜,你也可以成为奥巴马

Friday, November 28th, 2008

一次关于成长、希望和科技的分享。

“我要说的是远比这更重要的希望。我谈的是当奴隶们围着烤火,高唱自由之歌时的希望;移民们在旷野中遥望彼岸的希望;年轻上尉带兵巡逻时心里的希望;工厂工人挑战世俗命运时内心的希望;一个有这怪名字的瘦小孩深信他在美国会有一席之地的那种希望!”

2004年奥巴马带来无畏的希望。

细节决定成败,奥巴马是个注重细节的男人。当他胜选演讲时,不忘提到为女儿买条小狗。当他面临赖特牧师的种族言论造成的危机时,他不忘讲述了一个志愿者ASHLEY的故事。

我们是如何做父亲的?奥巴马在父亲节回答了鲁迅的问题。http://tinyurl.com/5z538w

一个人强大不是把别人推倒,而是把别人扶起来。

一个推倒别人的例子。

美国历史上,罕见的总统竞选攻击广告,发生在1964年,即著名的“雏菊广告”(Daisy Ad).一个小女孩在摘雏菊花瓣,嘴里念着1,2,……6,这时,天边传来倒计时的声音,10,9,8,接着原子弹爆炸,天空升起蘑菇云。此时,民主党候选人林登-约翰逊的声音响起,呼吁友爱,否则灭亡。本广告暗示其对手戈德华特上台后,会发动核战争。http://tinyurl.com/39tsts

Loading

谁的青春不曾这样喷射

Thursday, November 27th, 2008

莫非老弟转来一个在北大BBS上甚火的视频,是一个在集体课间操时间,超自由发挥的小伙子。他让我想起不羁的青春,还有很多很多……

Loading

一份调查报告

Wednesday, November 26th, 2008

《关于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的网络调查结果及简析》

2008年11月15日15:20,杭州地铁工程湘湖段发生垮塌事故,在基坑作业的工人瞬间被埋,加上自来水和污水漫灌,生还已无希望。事故发生后,各利益相关者在台前幕后进行了一系列危机公关和舆论操控活动。为研究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媒介传播和公共舆论的关系,一个在线非正式调查被发起。感谢313位网友参加本调查,现公布调查结果。

调查时间:08年11月24日-25日
调查反馈总数: 313
反馈完成数: 293
问卷有效率:93.6%

1.你知道杭州地铁工地塌陷事故吗?

A 知道 97.92%
B 不知道 2.08%

【分析】杭州地铁塌陷事故影响之大,传播之广,超过杭州任何一次花钱所做的宣传。一来,杭州是自古繁华之地,很容易成为关注焦点;二来,最近“大干快上”之风借尸还魂,报道此案更具有典型意义。用御用新华社的话说:“一个个悲剧后面,或可以看到对利益不择手段的追逐;或可以看到长官意识、官僚作风;或可以看到钱权交易的腐败;或可以看到急功近利的盲目赶超…… ”

2.你最先得到杭州地铁工地事故的消息是通过什么媒体和渠道?

A 收看电视 11.81%
B 收听广播 5.90%
C 浏览互联网 70.83%
D 通过手机(短信、彩信或手机报) 2.78%
E 阅读报纸 2.43%
F 口口相传 5.21%
G 其它渠道(请注明) 3

【分析】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突发事件的第一媒体,这已没什么新鲜。令人惊奇的是,电视,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电视是生活的伴音,人们收看电视往往比较随意,我采访了几个人,都是通过本地的晚间新闻,看到地铁事故报道的。而且,在本次地铁事故中,地方政府对媒体采取了“放开采访、控制报道”的策略。电视台似乎一下子捡到了一部不花钱的电视剧,全天不间断直播。

有趣的是,很多人通过别人口述得到了新闻的。口传与广播的比率差不多,这似乎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还是依赖于人际关系网来分享信息。

手机没有想象得那么强大,这与各种“手机报”扰民有关系,当然最可怜的是报纸!报纸在即时传播方面没有任何优势,除非敢顶着雷子,到大街上散发号外。但是在深度分析方面,报纸的优势应该更能体现出来。

3.地铁事故发生于11月15日(星期六)15:20分左右,你是什么时候得到事故消息的

A 当天下午 21.95%
B 当天晚上 40.07%
C 次日以后 21.60%
D 不记得了 16.38%

【简析】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在当天下午就获知了消息,加上晚上得到消息的人,共有约63%的人在事故发生8小时内,就已经看到新闻了。资讯如此发达,掩盖消息不是个好办法。

4.你知道本次事故失踪加死亡的总人数吗?

A 知道,死亡加失踪共21人 44.41%
B 知道,死亡加失踪不等于21人 18.18%
C 不知道 37.41%

【简析】有约6成的人称自己知道死亡人数,符合官方数字的有4成之多。这说明官方的宣传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你从何种渠道得到的上述死亡和失踪数字

A 官方渠道 23.90%
B 传统媒体 9.56%
C 互联网 61.40%
D 口口相传 1.47%
E 其他渠道 3.68%

【简析】这个问题设计的不好。无论是传统媒体和互联网,都会以官方渠道作为消息源。所以官方渠道不应单独列为一个选项。但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在发布死亡数字的时候,人们还是依赖于官方。

6.【多选】根据你了解的信息,你觉得谁应当对本起事故负责

A 地铁规划设计单位 54.90%
B 地方政府 86.01%
C 地铁施工单位 78.32%
D 地铁施工队包工头 41.61%
E 建筑工人 3.50%
F 不可抗力,无需有人负责 0.35%
G 其他单位或个人 5.24%

简析】每次事故发生之后,利益相关者们争斗的焦点,就在于责任的认定。这在古代事关好多颗脑袋,在如今事关好多顶乌纱。事故刚一发生,安理会的表弟–国务院安委会就派了一个调查组,在组长赵铁锤的带领下,对事故展开调查。地下工人尸骨尚有余温,已经得出了初步调查结论。

官媒报道
:“此次事故暴露出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二是对发现的事故隐患治理不坚决、不及时、不彻底;三是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流于形式,甚至不培训就上岗;四是劳务用工管理不规范,现场管理混乱;五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其中,只有第五条提到地方政府的责任,从条目的数量上讲,似乎地方政府要负担五分之一的责任。然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责任界定其实很模糊。

按照这项不完全的调查,86%的人认为地方政府负有责任。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半夜吵醒长工的固然是那只鸡,但不能忘记掐着鸡脖子的周扒皮。

78%的人认为施工单位有责任,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规划设计单位也难辞其咎。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包工头也应负责。

对于网民来说,无论资方还是官方都是强势方,他们都应对弱势一方民工的死负有责任。

7.在你获取的地铁事故新闻中,你有没有注意到“中铁”或“中铁四局”这个单位的名字。

A 注意到了 72.03%
B 没注意 22.03%
C 我不确信 5.94%

【简析】有超过70%的人,记住了施工方“中铁”的名字,考虑到78%的受调查者认为施工方负有责任。从传播学上讲,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战略获得了成功,

8.当媒体公布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的时候,你当时感觉,这些“失踪”或“下落不明”的人,还有生还希望吗?

A 有 0.70%
B 没有 90.88%
C 当时不清楚 8.42%

【简析】超过90%的人了解当时的情况,知道塌陷加上污水漫灌,“失踪者”并无生还可能。对于新闻受众来说,所谓“第一触点”非常重要,按照宣传报道的议程,死亡数字不能一下子报告给公众,以免引起舆论的震动。所以,我们看到的地铁陷落报道,第一天只有1人死亡,其余失踪,随后死亡数字才慢慢增加。虽然从法律意义上讲,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然而,从现场的情况看,“失踪”和“下落不明”只不过是“死亡”的好听的说法罢了。

9.你认为实际死亡的数字与官方公布数字相比:

A 实际数字小于官方数字 3.51%
B 实际数字等于官方数字 10.88%
C 实际数字大于官方数字 66.67%
D 不清楚 18.95%

【简析】相信官方数字的只有10%多一点,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实际死亡人数大于官方公布的数字。还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不清楚。这说明,官方的公信力依然收到被调查者的质疑。然而,奇怪的是,国内这么多家媒体,没有一家怀疑并调查过官方的死亡数字。

10.【可多选】你认为造成这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

A 安全意识薄弱 45.26%
B 大干快上赶工期 57.54%
C 前期规划缺陷 60.35%
D 施工单位操作不规范 60.35%
E 背后隐藏着腐败 81.40%
F 地方政府监管不力 68.07%
G 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34.39%
H 另外的原因 5.61%

【简析】关于事故原因,虽然有上面所提的官方调查结果,但很多网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安全事故。有超过80%的人怀疑背后有腐败隐藏,也有超过60%的人认为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力、前期规划缺陷是事故的原因。这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负更多责任。

11.【可多选】你认为此事最终会怎样处理

A 施工方直接责任人得到严肃处理 67.84%
B 施工方直接责任人的上司也得到处理 32.51%
C 规划设计方得到相应处理 16.25%
D 地方政府官员得到相应处理 20.14%
E 没有人受到处理 21.20%
F 其他结局 12.01%

【简析】被调查者显著地认为,施工方直接责任人难逃处罚。另外认为“施工方直接责任人的上司也得到处理”占32%,明显领先其余选项。只有20%的人认为地方官员应该受到处理,这与以上多数人认为地方政府应该负主责显然矛盾。是否,这是因为被调查者已经相当谙熟了中国官场问责的潜规则。

12.你认为应该给遇难民工以什么样的名分

A 为城市建设而牺牲的人 18.66%
B 无名英雄 1.76%
C 多重利益博弈下的弱势群体 65.85%
D 意外死亡者 10.56%
E 其他 3.17%

【简析】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个胖犯人被警察打死了,主人公安迪次日问狱友,被打死的人叫什么名字?狱友们愤怒地看着安迪说:“死人还有名字吗?”

这些来到所谓人间天堂讨生活的打工者是没有名字的,他们也不会得到纪念,所以多数网民认为他们不过是“多重利益博弈下的弱势群体”,这跟媒体报道中的暗示是相一致的。没有追悼会,没有称号,他们都是无名的死者。

13.你觉得每一位遇难者应该得到多少抚恤金

A 小于5万元 1.40%
B 5-10万元 2.10%
C 10-20万元 12.94%
D 20-50万元 33.57%
E 50-100万元 20.63%
F 100万元以上 23.43%
G 不知道 5.94%

【简析】对于死难者来说,任何问责都只有宗教上的意义,而对于死难者家属来说,获得抚恤就是讨回公道。抚恤金的多少,对于他们意义重大。有近75%的被调查者认为,抚恤金不能低于20万。1/3的人认为应该在20-50万之间。只有约13%的人认为抚恤金是10-20万,而按照以往的管理,这也可能是最终的赔偿数字。

这似乎说明,广大网民对事故责任方尽最后一点道义,仍然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有关方面能考虑民意,用好纳税人的钱。

14.你最近得到过杭州地铁事故的最新消息吗

A 有,且很多 11.03%
B 有,很少 50.53%
C 没有 38.43%

【简介】西方传播学的研究证明,媒体控制舆论的手法有很多,并不一定需要造谣,有时候通过议程设定,也是操控舆论的好办法。所谓议程设定,就是控制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而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

有超过89%的人,只能得到地铁事故很少的消息,这说明操控媒体议程设定的侧或,已经获得成功。

15.你关心杭州地铁事故的最终处理结果吗

A 关心 65.49%
B 不关心 26.41%
C 不清楚 8.10%

【简析】公众的注意力,已经收到了媒体议程设定的影响,有26%的人不关心最终的结果。正如前面所说,封锁消息和造谣只是操控媒体的低级手段,高级是控制议程设定。

16.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类似的悲剧在全国各地还会发生吗

A 会 95.82%
B 不会 0.35%
C 不清楚 3.83%

【简析】压倒多数的人对地铁安全建设的前景抱有悲观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事故,王梦恕院士曾一语道破天机:“现在基本建设最大的毛病,第一是抢工期,第二个是低造价。”分析王梦恕的话里有话,抢工期是为了要政绩,低造价不排除背后有猫腻。此祸根不除,安全生产之后路漫漫其修远兮。

Loading

支持恭喜钱烈宪再次发言

Tuesday, November 25th, 2008

深受广大网民、左中右各派群众喜爱的趣味BLOG,钱烈宪要发言,近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众所不知的手段,被和谐关闭。但是,网络足够广阔,再强大的机器人也无法把我们完全消灭。

几个小时之后,钱烈宪又涅磐了。请看大屏幕:

钱烈宪要发言_凤凰博报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