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是铁路唯一的出路(上)

人类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在隆冬腊月的中国大地上上演。2008年有多少肉身被塞进各种交通工具,以及有多少人无法与家人团聚,我没有兴趣去搜索。看看火车站售票处排成的长龙就够了,听听市井和网上的抱怨就够了,更不用说还有被春运夺去性命的生灵

火车票一票难求,长途汽车不舒适不说,还有安全隐患,飞机票又太贵了,再说,除非你目的地就在大城市,否则不还得要换乘地面交通工具回家吗?一霎时,我泱泱大国,每个准备回家过年的人,都恨不能学会哈利波特的魔法,骑上扫帚飞回去。

说句实在话,为解决春运问题,国家也不是毫无作为,增开临客,抑制票价,开通学生专列、民工专列,办法想了不少,效果依然不佳。于是大家都泄气了,说,谁叫咱中国人多车少呢?

春运问题,果真是交通部门运力不足造成的吗?是何言?是何言?我心中有一流动中国在。

铁路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是铁轨不够长、火车不够多造成的,但根子却在于铁路运输国有垄断的体制上。按照亚当斯密一派经济学家的观点,在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条件下,供给和需求会通过“看不见的手”自动进行调节。如果长途运输部门有利可图,资本就会流动到这个领域,从而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但是,铁路是一种的商品,投资巨大,收益缓慢,在中国这个环境来,需求波动太大,这些都决定了铁路不能简单地私有化。

那我们就复杂地私有化吧。在这里,要澄清一下私有化这个词,跟把国企变私企、中饱私囊是两个概念。制度经济学家动不动就是产权,恨不能把小姨子的相邻权也划归到产权一列里来。其实,私有化有多种形式,既包括追求分红最大化的私有化,也包括不以营利为目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私有化。我这里说的是后者。

中国应该借鉴英国的经验。我们知道英国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市场经济的耶路撒冷。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英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操练已入化境。

——–眼睛睁不开的无力的分割线,今天就写这些,明天再续———

Loading

Tags: , , ,

6 Responses to “私有化是铁路唯一的出路(上)”

  1. 我要胡说 says:

    其实, 西方用于提高效率的最直接理念是自由的竞争,而不是垄断。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借鉴竞争的办法,铁路的问题,不是首先共有或私有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处在一旦私有化,便是国资流失化,接着私股垄断化的恶途。如果吸收英国的竞争,其实在我国的电力市场也是在两端放开的,航空也是如此,何不试试这种思路?

  2. muzik says:

    下决心解决东西部发展失衡的问题 逐步缩短东西部差距 包含但不仅限于建立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严令地方放弃集中资源建设大城市的路线 给二级县市的发展留出空间
    ……
    以此缓解低收入人群季节性流动给交通带来的压力

    直接投靠英国 与之组成一个东西呼应的大联邦 – -~~~

  3. 郭艳茹 says:

    “制度经济学家动不动就是产权,恨不能把小姨子的相邻权也划归到产权一列里来”?
    你说私有化是铁路唯一的出路,正是在强调产权呀!
    其实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铁路私有化未必是一种好的选择,因为私人和国家在不同商品的供应上比较优势不同,如国防、外交、司法由国家来供应比私人供应会更有效率,因为后者存在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
    在中国铁路的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一个单纯的私有化、公有化可以解决的。许多年前广东茂源曾尝试过股份制铁路,现在情况也不知怎么样了。

    由魏伯乐、扬、和芬格三位教授主编的《私有化的局限》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对公共事业的私有化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里面有段话还是很深刻的:
    “私有化本身不是一个终点。私有化应被看作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削减或破坏政府地位的途径。在有些情形下,私有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也许反而是更好的选择。我们主张对私有化的局限有一个健康的认识,而不是无条件地拥护或拒绝。为了使两方面都达到最好,我们需要强大的私营企业和能干的政府机构成为合作伙伴共同协作”。
    共勉。

  4. 鸵鸟 says:

    本鸵的老二长在自己身上,楼上的是赝品。

  5. 鸵鸟2 says:

    私有化提票价肯定更狠,因为春运肯定高于铁路运输能力。

    想想房地产公司私有化的下场吧。资本市场永远是逐利者,国企才可能考虑让中央补贴。

  6. 鸵鸟 says:

    作为传说中的左派,上来就否定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产权理论,先猛烈表扬一把。亚当斯密对市场可能达到均衡比马克思还怀疑呢,成昆线每公里造价是平原的四倍,沿途都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让市场去搞,那些老百姓这辈子别想坐火车了。

    不过提到英国,这个恐怕也没什么出路,首先,他们的票价相当于中国票价的五倍左右,在能源和技术要素价格都比较国际化的铁路行业,学习英国经验意味着让老百姓考虑不坐火车坐飞机。其次,要提市场化就不能只提英国不提印度。相对人口的运力紧张是个现实,而且急速工业化造成的民工潮、春节传统造成的春运潮加剧了运力紧张,这些问题英国没有,印度倒有点相似,他们没春运,但是有朝圣。印度要是搞得好,市场就真万能了。

    中国在现有存量基础上进行任何小改革都不会有太大效果,只有迅速铺路解决供需缺口以后再图改革,也就是所谓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日本也是这样改过来的,而且很成功。有时候有效的东西往往讲不出什么道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