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August, 2007

《渴求》的独白

Monday, August 27th, 2007

昨夜在飞机上读了英国当代戏剧家萨拉-凯恩(Sarah Cane)的《渴求》(Crave),在里面看到了一大段现代爱情独白。现抄录于此,原文无标点,故打字时做空格处理。

萨拉凯恩《渴求》剧照

《渴求》的独白

译者:胡开奇

我想睡在你身边 为你购物 替你拎包 并告诉你我是何等喜欢和你在一起 但他们总让我做蠢事

而我要玩捉迷藏 把我的衣服给你 告诉你 我喜欢你的鞋 坐在门阶上 你在洗澡 按摩你的脖子 吻你的脚 握这你的手去外面吃饭 不计较你吃了我的饭菜 同你在鲁迪酒吧相见 白日闲聊 为你写信 扛箱子 嘲笑你的多疑症 给你你不听的磁带 看好看的电影 看烂片子 抱怨广播节目 你睡着时给你拍照 起床给你拿咖啡面包圈酥饼 半夜去佛罗伦特喝咖啡 让你偷去我的香烟 却永远找不到一根火柴 告诉你昨夜看的电视节目 带你去眼科医院 你说的笑话我不笑 我早上要你 但让你睡一阵子 吻你的背 抚摸你的肌肤 告诉你我是多么爱你的眼睛 你的嘴唇 你的脖子 你的乳房 你的屁股 你的

坐在门阶上抽烟 直到你的邻居回家 坐在台阶上抽烟 直到你回家 当你来晚时担忧 当你来早时快乐 给你向日葵 参加你的晚会 跳舞直跳到我两眼发黑 做错了事我后悔 你原谅我时我快乐 看着你的照片 希望我与你永远相知 听到你的声音在我耳中 感到你的肌肤贴着我肌肤 你生气了我害怕 你的一只眼睛发红 一只眼睛发蓝 你的头发左边倒 你的脸蛋亮光光 告诉你 你真可爱 你焦虑时拥抱你 你受伤时 支撑你 闻到你时我就想要你 摸着你时我就想干你 在你身边时我哭诉 不再你身边时 我抱怨 口水咂在你的奶子上 夜里吻得你窒息 你卷了毯子我着凉 你不卷毯子我嫌热 你微笑时我柔情 你大笑时我动情 不理解为何你以为我拒绝你 不清楚你是谁但依然接受你 还告诉你那被树仙迷惑的林中男孩 他从大海彼岸飞来因为他爱你 为你写诗 不明白你为何不相信我情深至极 我无法言表 想给你买只小猫 但我会嫉妒它会得到比我更多的关注 当你该走时 让你留在床上 当你最后离去时 哭得像个婴儿 戒了大麻给你买礼物 你不要 再把它们拿走 求你嫁给我 你又不答应 但我继续求 因为你以为我不真心 而我从第一次向你求婚就始终不渝 在城里晃荡 觉着没有你城是空的 我要你所要的 以为我迷失了自己 但发觉我与你安然无恙 告诉你我的最坏 尽力给你我的最好 因为这是你应得的回答 你提问 当我不情愿时 告诉你实情 当我要隐瞒时 尽量地诚实 因为你喜欢 以为全完了 但又多坚持了十分钟 直到你把我抛出你的生活 忘了我是谁 拼命接近你 因为学着了解你是美的 这份努力十分值得 对你说蹩脚的德语 对你说更差的希伯来语 早晨三点 同你做爱 不知怎么不知怎么不知怎么交流某些/我对你的势不可挡的永恒的无法忍受的无条件的全包围的滋润心田的拓展心智的永不停歇的绝无止境的爱

Loading

推荐道4

Wednesday, August 22nd, 2007

不是道明寺,是说3的兄弟,道4(www.dao4.net)

现在还没啥内容,大家先收藏吧。

Loading

两座塌桥与四不放过

Friday, August 17th, 2007

广东九江大桥倒了,湖南凤凰大桥也倒了,下一个倒掉的是哪座?

有心的网民和记者发现,承建这两座塌桥的都是同一家公司,湖南路桥建设集团公司。杭州的网民又发现,原来这家公司还建设了钱江三桥。

钱江三桥是座什么样的桥。以下是广为媒体引用的一段报道:

钱塘江三桥于1993年开始建设,历时4年,于1996年底建成通车,然而,这座耗资巨大、连接杭州市区和萧山的要道,通车不到10年,便开始出现问题——2005年9月开始的大修,耗时竟然长达一年。这在当地群众心中留下长长的阴影,“危桥”一说曾不胫而走。

危桥不危桥咱不知道,但三桥重开通后已经禁走大型货车却是事实。凤凰大桥一塌,杭州网民一片哗然,很多人发出“怪不得……”的感叹。如今凤凰塌桥震动朝廷,特大事故调查组已经成立,钦差表示:

“8·13”事故是今年以来全国发生的一次性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也是桥梁施工中发生的少有的坍塌伤亡事故,损失惨重,影响恶劣,必须彻底查明事故原因,依照“四不放过”的重要原则,查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严肃追究事故责任人。

所谓“四不放过”,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前两个不放过听上去还不错,后两条就属闲扯了。桥都变回散装水泥了,还整改个茄子?即使把有关人员教育成博士后,也不能保证肇事公司其他作品的安全,更不能解除公众的担忧。难怪杭州有网民签名曰:“珍惜生命,远离三桥”。

Loading

丧失的实在

Thursday, August 16th, 2007

林雷约我为他的《创业邦》写一篇稿子,并且推荐我学习《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专栏与特写的风格。这一看不要紧,整整三个小时眼睛没有离开这个网页。我被专栏作家Alan Paul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所惊讶的不是他的观点与机巧,而是他字里行间坦露的真诚。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写作越来越油滑了。像电视台追逐收视率一样,文章也开始追求卖点与看点。透过这些母语写就的文字,你会看到一个个作者在向你挤眉弄眼。“文”与“笑”的汉字虽然还写成两个,但卖起来实质上是一样的。包括我的一些文章也是这样,里面丧失了最重要的东西:真诚。

Alan Paul是一位吉它评论家,因夫人来华任外交官,而做了家属。他用外国人的眼光写在中国的生活,里面虽然不乏老外常有的偏见(例如对中国食物的怀疑),但毫无虚构造作之处。这个,不需要考据也能看得出。而我们中国作者,太喜欢为了好看而编造情节,杜撰细节,引用一堆无稽之谈。例如,小手今天在MSN上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关于二战德军轰炸考文垂,有个盛传的说法,那就是德军怀疑英军破译了其电码,于是故意发出轰炸考文垂的密电。英军截获后,交给了丘吉尔。丘吉尔想,如果安排居民撤退,那么等于向德国人承认破译成功,那么德军就会换用新的密电码。从长远考虑,英军最好装作不知道。于是,考文垂听任德军轰炸,事后人们对丘吉尔的高瞻远瞩表示敬佩和理解。然后,小手搜索了英文的相关资料,发现这一说法得不到证据支持。换句话说,这段逸闻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Paul没有变得世故油滑,他写的每个字都发自于内心。看了他的文章,你会了解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有多么不容易。貌似寻常的生活却处处是陷阱,一不小心,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对人的信任和温情。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写不出他那样文字的原因吧。

Loading

纪念台北姐姐

Wednesday, August 15th, 2007

周六,人在外地,接到朋友的电话,说,她走了,走得很安详。

2007年8月11日下午四时四十二分,江映惠–绝色台北,我们的台北姐姐,蒙主宠召暂时离开我们。

台北姐姐是一位虔诚的圣徒,即使身罹绝症,她也不减乐观与信心。在她最后住院的日子里,有朋友去台北的医院为她送花,在论坛上征集大家的问候。想来想去,我只想到彼得说出的四个字:主啊,我信!

她是个品性为人没有瑕疵的人,即使在语言暴力弥漫的论坛上,她像泉水一样清澈快乐地流淌,慰藉我们这些干枯的心灵。

我只见过台北姐姐一次,那是02年,她来到杭州,住在阿吴推荐的西子国宾馆。至今她的微笑依然留在西湖的山水之间,每想至此,莫不痛哉!

每个人都会死的,即使圣女也不例外。这么多年来,台北与病魔角力,靠上帝的力量击退那些黑暗的时刻。病魔并没有战胜她,是上帝垂怜,觉得她累了,让天使通过光明的甬道把她护送回家。

我知道她此时必在天堂,因为她经历的日子有太多炼狱。

亲爱的姐姐,台北姐姐,我知道你在那儿,你是幸福的,从此刻直到永远。

愿你的灵魂时刻眷顾尘世中挣扎的我们。

阿门。

Loading

想象中的莎士比亚

Tuesday, August 14th, 2007

原载广州日报

  今年4月21日,传说中莎士比亚生日的前两天,我到了他的故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埃文河缓缓流过,游船在岸边停歇,天鹅在水上交配,这风景跟三百多年前似乎没有什么两样。我参观了莎士比亚出生的那栋房子,这房子已经几经转手,莎翁的遗物早已荡然无存。他退休后的故居也是后来重修过的,挂满紫藤的屋子外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小花园。这里以前有莎士比亚亲手种下的桑树,后来房屋易手,树也被伐倒,被当地一个木匠买走了。再步行十五分钟,就到了圣三合教堂,这是莎士比亚一出生受洗和最后安葬的地方。坟墓建在教堂内的圣坛内,石头上刻着莎翁著名的遗言:“不妨碍我安息的人将受保佑,移动我尸骨的人必受诅咒。”

  关于威廉·莎士比亚的生平,尽管有三四十份官方文件提到过他的名字,并且还可能有六十多本书暗示过他,但是确凿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我们只知道他在1564年4月26日受洗礼,而他的生日有可能是4月21-23日的任何一天;我们知道他在18岁的时候结婚,一共生过八个孩子,只有五个活了下来;我们还知道他后来去了伦敦,在那里演戏、写诗并编剧,直到后来返回了故乡,终止了创作,立下遗嘱,在1616年被埋葬在圣三合教堂。对于他所受的教育、如何恋爱、怎么创作、以及如何生活,我们所知甚少,只能靠推测。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读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所写莎士比亚新传——《俗世威尔》时,看到最多的一个句式是:“让我们来想象一下……”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那时他迷上了语言,迷上了人生中千奇百怪的事物。”《俗世威尔》的开头一句这样写道。一部主要依赖于想象的书,如果没有文学和历史的支撑,那不就是传记了,那叫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格林布拉特的不凡之处在于,他把威尔(威廉的昵称)放回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中。作者通过扎实史料研究和深入的作品分析,填平了证据之间的鸿沟,为我们推导出一个近看模糊、远看清晰的红尘中的威尔。

  可能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小报的影响,我问过国内很多朋友,他们都不相信莎士比亚确有其人,有人说他是培根,有人说他其实是一个写作班子。谬种之所以流传不是没有依据的,比如“培根理论”是1786年一个叫威尔默特的人提出来的,原因是他觉得莎士比亚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丑,只有博学多才的培根才配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后来证明这是无稽之谈。

  格林布拉特与那些怀疑派的区别在于他奉行严格的考据,无论设想还是求证都慎之又慎,他在书中常喜欢说的另一句话是“我们不知道”。比如书中第四章关于莎士比亚的婚姻,作者对广为流传的一份莎士比亚与“少女安妮·哈瑟维”成婚的文件分析到,这也可能是重名造成的误会,因为确切的证据显示六个月后莎翁的女儿出生了,那么他的妻子何来“少女”一说呢?

  尽管处处求证,《俗世威尔》并不是一本枯燥的考据书,相反,它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画卷。展开它,我们将看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展开它,我们将领略这位的大文豪作品的珠蕴光含;展开它,我们将更加理解复杂的人性与多变的命运;展开它,我们如同来到了埃文河与泰晤士河边,闲听风吹叶落,静观陌上花来。也许正是这种原因,此书才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

  我是尽量不看近年来的翻译书的,尤其是多人合译的那一种,因为很多译文需要反推回原文,才能理解原作者究竟说什么。不过,摆在案头的这本《俗世威尔》中文版是个例外,译文颇有“俗不伤雅,雅不避俗”的意蕴。后来我想了想,这可能是书中引用的莎翁作品大都采用朱生豪译本的缘故。

Loading

小东包在伦敦

Wednesday, August 8th, 2007

用傻瓜视频软件Muvee做的,记录了小东包同学在伦敦的行踪。

Loading

没有人不为房子发愁

Monday, August 6th, 2007

英国的房价也在涨,过去的五年上涨了40%。应该是比较理性的涨幅,不过英国人民已经开始受不了啦。英国还有社会性房屋(social house),相当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吧。现在英国人民寄希望于布朗能多开发一些社会房屋,让低收入者住上体面的房子。再看看国内,只能说一句MD。

Average English house price will top £300,000 in five years, says study | News_ | Guardian Unlimited Money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