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这篇至少5万单词的文章--1998年普利策“特稿”奖(Feature Writing)作品《天使与恶魔》(Angels&Demons)。
任何人对新闻的理想主义心存怀疑的话,我建议他也花上8个小时的时间,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1989年6月,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处海湾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前来度假的一母二女,被残忍地杀害,凶手抹去了一切痕迹,探员展开调查,历经三年。8年以后,佛州《圣彼得堡时报》(St. Petersburg Times)记者Tomas French采访了数百位当事人,调阅了4000多页警方卷宗,以及所有可能得到的素材,写下了这部长篇特写。
读它,你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国社会的3D画卷
你走进私人奶牛农场,与不幸的罗杰斯(Rogers)一家相遇
你跟Jo, Michelle, Christe一起踏上假日旅程
你跟她们一起欣赏最后一次日落
接着,你被载到黑魆魆的海上,你跟她们一起经历最恐怖的黑暗
你参加了无辜者的葬礼,听见牧师的呼喊:“你在哪里呀?上帝!”
你跟那些流着人类血液的侦探一起启航,寻找恶魔
你是遵从良心的证人和邻居
你是无数天使中的一个
为了正义得到伸张,你要过滤掉一个个嫌疑,
搜寻出最不齿的同类
……
够了,单凭这一切,足以让你血脉贲张,扼腕唏嘘。
如果你是个新闻人,这篇报道会醍醐灌顶一样,让你找回在媒体中丧失的童贞。
我一点都没有夸张,从这篇特稿中学到的一切,我将跟你一起分享。
《天使与恶魔》(Angels&Demons)与国内典型犯罪新闻报道的区别。
一、报道结构
1、国内
国内的报道结构基本上是一套程式,笔法也是陈词滥调。一则典型的报道,通常是这样写的:
--开头:
8 月13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SO0HOO城13号楼的一个窗户还亮着灯光。客厅里潘先生正趴在桌上数钱,忽然听到卫生间传来一阵响声。“老婆,你怎么 了?”他大声地问,没有回答。他径直走向卫生间,打开门,可怕的一幕出现了:潘太太赤条条躺在浴缸里,水已被鲜血染红……
--中段:
他朝曹女士身上残忍地刺了三刀,然后从窗户里逃走。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时的那一幕。
--结尾: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2、《天使与恶魔》
--开头:
在她们存活的最后几个小时里,尤-罗杰斯和她的两个女儿拍了一组照片。有一张是 Michelle在汽车旅馆的房间里沐浴盯着镜头,沐浴阳光。
但是最让人难忘的是在阳台上拍下的最后一张,夕阳渐渐消隐在坦帕湾。这三个女人即将出发去见一个男人,那人答应用船载她们出海。
1989年6月4日,Jo, Michelle和Christe被发现,她们的尸体漂浮在坦帕湾里。这是一个关于谋杀及其后续影响的故事,一个由一群有信仰的人和难以置信的罪犯共同书写的故事。
--正文:
这篇长篇报道共分七章,9个部分:0、开篇 1、日落 2、伤痛 3、邻居 4、锡人 5、银弹 6、黑夜 7、神国 8、结局
整个报道丝丝入扣,跌宕起伏,但这不是侦探小说,而是每个细节都夯实的新闻报道;不是猎奇故事,而是充满了同情心和人性关怀的特写。
--第7章结尾:
傍晚,人们离开法庭,朝海湾望去,海天一线,彩霞满天。正是这样的天空,伴随Jo和两个女孩来到佛罗里达,把她们引诱到死亡之地,把伤痛留给爱她们的人们,把她们的名字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样的天空,对于罪犯来说,可能永远再也见不到了。
太阳落下去,辉煌地落下去。
二、新闻事实
1、国内。很多新闻事实,只存在于记者的想象中,根本没有旁证,甚至死无对证。不少记者习惯用三流小说家的笔法去写新闻,一个流行的写法是这样的。
--月牙五更,王老汉披上棉袄,走出房门,来到池塘边。他点起一袋旱烟,望着承包的3亩鱼塘,想到今年会有个好收成,他嘴角泛起微笑。“终于可以给儿子娶个媳妇了!”他想。这时他不知道身后草丛中,一双罪恶的黑手已经搬起一块石头,朝他的脑袋砸下去。
2、《天使与恶魔》。
--Jo和两个女儿,游览了动物园,她们看到斑马、大象,欣赏孔雀开屏。这一切可以从她们死后相机中留下的照片里,得到印证。
三、叙事与语言
1、国内:语言被禁锢了,当事人被脸谱化了,套话连篇,隔靴搔痒,迟钝乏味。
--描写犯罪的常用词:手段(极端)凶残、令人发指、毛骨悚然、人性泯灭,道德沦丧、兽性大发、满足淫欲,人面兽心,禽兽不如,极其狡猾,老狐狸,反侦察能力很强,狞笑,奸笑,伸出黑手,倒行逆施,恶贯满盈,欲壑难填,灵魂堕落,走向毁灭,铤而走险,仓惶出逃……
--描写侦察的常用词:紧急出击,周密部署,运筹帷幄,发动群众,(地毯式)排查,明查暗访,火眼金睛,明察秋毫,临危不乱,大义凛然,当机立断,(个别警察)一筹莫展,山穷水尽,线索中断,老猎人,宝刀不老,足智多谋,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描写破案的常用词: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拨云见日,天网恢恢,露出马脚,原形毕露,狐狸尾巴,绳之以法,民愤极大,拍手称快,突击审讯,负隅顽抗,侥幸心理,铁证如山,哑口无言,垂头丧气,泄气皮球,防线崩溃,供认不讳,正义审判,锒铛入狱,压赴刑场……
2、《天使与恶魔》
--描写罪犯:
因为罪犯没有接受采访,更多使用侧面描写。受害者亲友的悲痛,探员、检察官的愤怒;FBI对罪犯性格的推断(为人随和,社交能力强,外表体面);邻居的怀疑与恐惧;罪犯亲友的回忆;陪审团的感受(从他眼睛里看到了魔鬼)。
- -犯罪过程:由于这起一级谋杀案没有旁证,罪犯也矢口否认,所以还原犯罪过程是一个难题。Tomas French是这样解决的,他通过几年后,警员夜驾小船亲临犯罪现场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犯罪现场的恐怖;通过罪犯犯下的另一强奸案当事人的证词,让我们 想象杀人夜的残忍。不过记者还是强调:我们只能用想象来填补那一夜留下的空白。国内一些媒体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又动用文学想象力,把无法证实的过程当成事实去描写。这点是应该避免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使司法系统也非全知全能。法律只认证据,和直接理性的逻辑。把这些写清楚,就可以了。
--破案过程
国 内宣传有一条规定,不提倡报道案件侦破的详细过程,以防犯罪分子学去。在西方不是这样,媒体对于侦破过程全程跟进,详尽报道。在本案中,探员充分利用媒体 的力量,将掌握的重要线索(嫌疑人的笔迹、模拟画像)公诸于众,而这恰恰成为案件告破的关键。这还有一个作用,让罪犯不再敢继续连环作案,保卫了社会。这 篇报道揭示了整个侦破过程,你会深入到警员的内心,与他们同呼吸,共战斗;你会知道,他们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线索中筛选出蛛丝马迹,如何一个个把嫌疑人中的 无辜者排除,如何锁定最终的目标。
--法庭审判
国内关于刑案的法庭报道大都很没劲,当然这往往不是新闻记者的过错。而这 篇特写最好看的部分就是法庭控辩过程,你会了解到,在西方司法体系中,证据是何等重要。检察官如何安排证人出庭,怎样建立一条牢固的证据链。被告人的反 应,辩护律师的反驳,激烈的法庭辩论,被告人的陈述与身边,检察官的怒涛般的攻势。陪审团的议事过程,法官的最后陈述。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法官的判词。
“一个在受害,两个人观看,想象一下她们的害怕;第二个人受害,另一个观看,想象一下她的恐惧;最后第三个受害人,在目睹了两个亲人消失水中之后,也被举起来,抛向水中,想象一下她的战栗。
Oba Chandler,你不仅失去了活在我们之中的权利,根据佛州法律,你也彻底失去了活着的权利。
愿上帝怜悯你的灵魂。”
四、新闻伦理
在犯罪新闻报道方面,国内媒体往往走入两个极端。要么充当正义的化身,进行媒体审判;要么丧失基本道德,对受害人或其亲人造成伤害。汽车站小报就不说了,正规媒体也存在这两个问题。
我 们可以理解记者面对一个罪犯的时候,那种强烈的鄙视和痛恨心理。但记者的职责是还原表象背后的事实。没有人生来就是罪犯,犯罪往往有一个早期潜伏,长期发 展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对待嫌疑人还是罪犯,都应当首先把他们当成人看待。群众可以咬牙切齿,记者在写报道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天使与恶魔》这篇报道中,记者采访了罪犯的亲友,了解到他不幸而混乱的童年,他多次被控有罪的经历。使我们对罪犯的心理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推断。
新闻伦理必须避免文字的误导性。即使你说出部分的事实,也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天使与恶魔》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有家报纸报道通过一系列事实的组合,让人产生了Jo的丈夫是疑凶的印象。
我们知道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事实,不同的遴选与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暗示。这一点,国内媒体做得很差,有时候记者还会故意误导公众。
五、细节
国内媒体往往5个W不齐全,除了滥用“某”之外,还滥用各种化名。西方媒体尽力报道出真名实地之外,对于实在需要保护的隐私,也不用所谓化名。在《天使与恶魔》中,一位关键证人是加拿大妇女,报道中直接用“加拿大妇女”,“那位妇女”指称,而没用假名字。
通过阅读这篇报道,你会发现,文字的力量在于能够更客观地还原真相,而无论广播、影视都难以达到这种效果。在这个人人对视觉上的暴力渐渐冷漠和麻木的时代,文字新闻报道更加能够唤醒人们心中的天使。
我要说的,就这么多。
Tags: 读书笔记
[…] 先从我最喜欢的特写(Feature)开始,在普利策网站上,特写奖作品的存档是从1995-2007年,其中1998年的《天使与恶魔》我已经阅读分析过了,2004年该奖项空缺,所以一共有11篇。 […]
完整地上了一堂课